1898年,任廣東錢局提調,翌年兼任廣東海防善後提調和厘金局總辦。1901年,任廣東巡防營統領兼巡各江水師,統領軍隊和巡海兵艦。因剿滅西江、高麗及沿海巨股海盜、活捉匪首李北海、林瓜四有功,清政府特賞“頭品頂戴”、頒賜“果勇巴圖魯”名號。李準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5月)任廣東水師提督,6月兼任閩粵、南奧鎮總兵。李準任職期間,英國侵略者多次竄入南海非法測量,掠奪海洋資源。清庭提出抗議,英政府仗著“堅船利炮”而置若罔聞。宣統元年,李準率官兵170餘人,乘“伏波”、“琛航”二艦前往西沙查勘,探明島嶼15座,並逐一命名,勒石於珊瑚石上,升旗鳴炮,宣告西沙群島為中國領土。李準回廣州後,著《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並奏請朝廷開發西沙,清政府決定“招徠華商承辦島務,官為保護維持,以重領土而保主權”。1908年,根據外國人的請求,中國海關安排在西沙群島建立燈塔,以利航行;1910年,清政府決定“招徠華商,承辦島務”;1911年,廣東省政府宣布把西沙、南沙群島劃歸海南島崖縣管轄。20世紀30年代初期,日本、法國侵占西沙群島,李準在報上發表過當年任廣東水師提督期間,幾次視察南海島嶼的報告書,重申西沙、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974年,我軍收複西沙群島後,《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發表文章,以鐵的事實證明西沙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並提及李準勘察西沙的貢獻。 李準父名征庸,曾任南海縣令。準幼隨父宦遊來粵,曆任候補道員、總兵、廣東水師提督,後兼任巡防營統領。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李準親率船艦巡視西沙諸島,先到西沙群島林島(今永興島),鳴炮,升大清黃龍旗,並刻石立碑,書 “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閱至此”。同年,李準航艦經東沙群島時,發現日人私自侵入東沙島,開采鳥糞,捕撈海產,並修築碼頭、軌道、廠房等,經由向日本領事抗議,日人乃退出東沙島。稍後,李準再巡西沙,勘查島礁,鑿井造屋,並協助定居漁民放養家畜、捕撈海產以示固守島嶼海疆之決心。李準返回廣州後,在水師提督府,親自舉辦了一個南海諸島展覽會,展出巡海照片、地圖、及南海珍貴海產等,是近代中國 海防教育中的一次重要活動。因為他不辱海防使命,據理爭回國家領土和主權,現在西沙群島仍有一個小島用他的名字命名。
李曾率部鎮壓1902年廣州 洪全福起義、1907年潮州黃岡起義和廣西欽廉起義、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廣州“三二九”起義。 後見革命勢力日益強大,遂於1911年宣布反正起義.他還派員說服在惠州據城頑抗、與陳炯明等民軍激戰的清廷陸路提督秦炳直開城投降。此後胡漢民赴廣州,就任都督。從而廣東全省得以兵不血刃而宣告獨立。直到是年年底,胡漢民辭去廣東都督,在《胡漢民宣布李準反正實情始末書》的文告中指出:“粵東省城九月(指舊曆)反正,以李直繩君之功為最。”這是胡漢民對李準在廣東光複過程中給予的的評價。
1912年10月,李準奉袁世凱電召,到北京任高等軍事顧問。1915年任混成模範團副官。1916年借赴粵和解各獨立軍矛盾之機,毅然離袁去港,次年定居天津。
李準除從政外,特別重視文化生活。士林中對準所讚賞者均雅重於書法。蓋準於篆書、隸書(石門頌體)、甲骨鍾鼎、大小二篆、兩漢碑刻以及楷書,均有所造詣,其作品珠圓玉潤而古意不失,誠為大手筆,為社會人士及眾親友所喜愛。
特別是在暮年所書,在天津一帶尤為時人所重。固其所書天津《大公報》刊頭“大公報”三字及所篆其祖父李逢春之墓蓋“仙李蟠根”等及碑聯,亦均足以說明其純厚之氣質。
民國25年(即1936年)卒於天津,終年66歲(在出生地柑子,後人修建了李準公墓,成為鄰水有名的曆史文化遺產)。著有《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於1980年1月30日發布的《中國對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無可爭辯》等文件內曾予引用。李準劃界定疆,為解決領土爭端,維護中國領土完整提供了翔實的證據。
李準擅隸書、篆書。李準立誌以先輩為楷模,自幼至老,每日晨昏,必作楷書、篆書、隸書之練習,以作書為樂。因能養成堅忍不拔之毅力,故其篆書之成就亦與古人名家相伯仲。所書漢碑石門頌體勢,在飛動之中間以凝重。特別是在暮年所書,在天津一帶尤為時人所重。李�的篆書,無論是列名晚清或民國大家之林,冠之以“傑出”二字,均無愧色。
李準的《大公報》題簽,當代大家孫伯翔見之,稱“今晚報副刊所載《大公報》、《中國報》、《民興報》報頭,頗為驚歎,觀之再三,久不忍釋,比之先賢,深以為愧”,並寫詩 “昨見舊報刊頭字,不覺欽服感汗顏”(《書法》2011年第2期彩版)。
李準有一印:“上馬擊賊,下馬作露布”, (露布指捷報)概括了其文武全才、百戰百勝的經曆。李�是一個武人書法家、武而能文,棄武而文。驚濤駭浪的經曆,大起大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晚清至民國半個多世紀,國內的,國際的,民族的,階級的,各種矛盾縱橫交錯,各色各樣的人物粉墨登場,風雲際會,大潮洶湧。電影《英雄ⷥ血》中扮演李�的為曾誌偉。
收複東沙島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李準出巡外海,至東沙島,發現倭人已占據該島二三年,已建輕便鐵道十餘裏,機器、廠屋若幹座,亦派兵監視。李準回廣東後,請示兩廣總督張人駿,電告外務部,與倭人交涉,倭公使要求二百年以前之圖為證據。廣東按察使王秉恩博覽群書,以康熙間有高涼鎮總兵陳倫炯著《海圖聞見錄》中有東沙島之圖,送外務部與倭公使,證明為我國版土,交還中國,仍名為東沙島。
察視西沙十五島
宣統元年(1909年),經吳敬榮、林國祥、王仁棠先會同粵海關船員往探,李準調集伏波、琛航兩兵艦,伏波艦管帶吳敬榮,琛航艦管帶劉義寬,李準乘伏波艦,林國祥航海之主,皆由其指揮,隨行參讚王仁棠,同行有廣東候補道李哲浚(寧波人,字子川),廣東補用知府丁乃澄(歸安人,字少蓀),廣東補用知府裴祖澤(霍邱人,字少蓀),王叔武,李田、邵述堯、劉鏞、郝繼業、陳晉慶、袁武安、趙華漢、鄭繼濂、張瑞圖、劉啟唐、潘鎮藩、梁朝彝、郭朝升、陳仕平。港商韋雪齋、李惠林、蘇匯泉,海軍測繪學生四名:蕭廣業、邱世�、孫承泗、梁寶琳,測繪委員四名:孫金漢、劉乃封、賴鵬、 陸振,測繪學生八名:吳應昌、韓國英、王欽、洪禹懋(均瓊府人)、賴國琛、彭道宗、譚景(合?)、楊基,化驗師二人:無線電局工程師布朗士、禮和洋行化驗師孫那,農工路礦公司探鑽工程師二名:鍾飾、鍾英,軍醫生兩名:陸錫藩、胡國鎮,庶務隨員譚開宗,照相人二名(連器具華芳去),木工四名:朱生、伍嘉、朱勝、香基 ,泥水二名,修鹽漏工四名,種植工二名,洗衣工二名,小工一百名等,曆時一月,對群島進行深入調查。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鳴炮升旗,重申中國主權。
在這次巡視中,隨船的測繪委員和海軍測繪學堂學生繪製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的分圖。在一個月之內,我國兩次派水師巡視西沙群島,宣示主權,此舉在國際 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國際社會普遍承認西沙群島為中國海洋國土,各國航海之書,都稱其為中國海洋國土,普遍認為“帕拉賽爾群島(西沙群島)是分散在海南 島南部中國海上的群島。”“1909年中國政府把該群島歸於中國所有”。
命名西沙島嶼
本次命名之島皆以軍艦,物產,兩廣總督、李準及同行諸人之籍貫,伏波島(伏波艦),甘泉島(掘地得淡水故名),琛航島(琛航艦),鄰水島(李準,四川鄰水人),霍邱島(裴祖澤,安徽霍邱人),歸安島(丁乃澄,浙江歸安人),烏程島(沈孝文,浙江烏程人),寧波島(李哲浚,浙江寧波人),新會島(林國祥,廣東新會人),華陽島(王文燾,四川華陽人),陽湖島(劉子怡,江蘇陽湖人),休寧島(吳敬榮,安徽休甯人),番禺島(汪道元,廣東番禺人),豐潤島(張人駿,直隸豐潤人)。
妻妾
妻黃氏,未生之先即指腹為婚者,光緒十三年丁亥成婚
妾張氏
妾閻氏
子
長子相枚,名桓,字景武,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生於粵垣之天平街
次子相度,民國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酉時生於津寓。
三子相普,字趙卿,民國十八年七月十六生於泰華裏三號本宅。
女
長女菊蓀,光緒十五年七月廿七日生於香山縣署
次女梅蓀,光緒十七年冬十二月十九日生於海陽縣署
三女芝蓀,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生於廣州華甯裏寓
四女蕙蓀,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五日生於粵垣之天平街寓所
五女如碧,民國六年十二月初十日生於天津英租界廣東路本宅,民國八年二月殤,葬於浙江義園
六女如璧,字靜儀,民國七年十二月初十生於泰安裏之宅
七女如秀,字靜嫻,民國九年四月十三日生於泰安裏之宅
八女如琪,字靜婉,民國十年十二月初二日生於天津法租界泰安裏十一號本宅
九女小五,民國十四年冬月十二日,生於天津法租界泰安裏。民國十五年四月殤
九女如璋,
十女如�,
十一女如容,
十二女如瑩,民國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生
十三女如瑜,民國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生
兵家
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
史料筆記
李準重翻航海記
粵中從政錄
廣東革命大事記(廣東革命史)
任庵聞見錄
任庵自編年譜
小學字書
任庵臨池謄稿 20冊
古籀類編 12卷
詞曲
玉琴緣
畫中緣
棒打春桃
拾金不昧
1.任庵自訂年譜及宣統元年鄰水李氏懋熙堂族譜:吾族係出隴西,原籍江南江寧府上元縣三都李家村大家。明末有諱詣元公者,以江南拔貢生授四川鄰水縣教諭。明鼎年遂墾業於邑東之太安鄉太安裏河堰壩,以族繁人眾,遂呼為李家壩,是為我入川之始祖。六傳至我懋德公諱天貴,於乾隆中葉遷居活水溝,耕讀傳家,經營實業,主持鄉事,整理有法,為鄉黨、州閣所矜式,是為餘之高祖考,誥贈光祿大夫,妣氏張,誥贈一品太夫人;生我傳經公,諱清典,積學早逝,是為餘之曾祖考,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2. 據李準與夫人合葬墓墓碑。
3.主要內容據任庵自訂年譜。
4.軍機處檔折件宣統元年七月十日 奏謝恩補廣東水師提督
5.“任庵自訂年譜”,十月初六日,奉廷官密諭:“署理兩廣總督,會同梁鼎芬規複粵省事宜。張鳴歧究竟逃往何處,是否潛匿租界,仰候督查明務辦。梁鼎芬著賞給三品卿銜,會同李準規複粵省事宜”等諭。
6.《任庵聞見錄》:又出巡外海,至距沙頭八十海裏之洋麵,有島豎日本國旗,異之。以為此為廣東領海,何得有日本國旗飄揚於島上,及登岸查勘,沙灘上橫一木牌,標曰“西澤島”。船員吳敬榮遊戎曰:“此為東沙島,西人呼之為希拉壯士(普拉塔斯島(Pratas Island)),向屬中國領土。”當執日兵西澤而問之,據雲“已經營於此二三年矣。向以此地近澎湖,以為台灣屬地,故認為日本之領土。”當與力爭,不許采取磷質、玳瑁、海帶之類,已采之貨亦不許動。日人已建輕便鐵道十餘裏,機器、廠屋若幹座,亦派兵監視。回省請於安帥,電外部,與日本人交涉。日公使索海圖證據,必中國二百年以前之圖乃可為憑。 王雪岑觀察博覽群書,以康熙間有高涼鎮總兵陳倫炯著《海圖聞見錄》中有此島之圖,因送外部與日公使,證明為我國版土,交還中國,仍名為東沙島。日使索建築費二十五萬元。我以彼“盜取島中出產品二三年之久,所值實不止此數”以答之,卒未費一錢而收回焉(詳見《粵東從政錄》中)
7.陳天錫 《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匯編》 1928 年
8.查廣東之西尚有西沙十五島,距香港約四百海裏,距瓊州之榆林港約一百二十海裏。經吳敬榮、林國祥、王仁棠先會同粵海關船員往探,當會商安帥親往探明,繪成海圖,以便呈魚師、海港、軍部、內閣立案。免又如東沙之覆轍,待有外人占據始為交涉為其計。安帥極然某說。當調集伏波、琛航兩 舊兵艦分載前往。同行有寧波李子川觀察(哲浚)、歸安丁少蓀太守(乃澄)、霍邱裴岱雲太守(祖澤)、華陽王叔武太守(文燾)、武進劉子怡大令、番禺汪道元諸君,又有德人布斯域士,無線電工程師丹人那森同往。餘帶衛兵一排,以學生範連仲率之。木、石、漆、縫補匠若幹人,小工百人,測繪生若幹人,牲畜食料、格夥、淡水、煤炭亦足敷一月之用。以林國祥任駕駛之責,吳敬榮、劉義寬分帶兩船,王仁棠讚助之。三月初起行。先至瓊州海口,買土式小扒艇十隻及可味魚菜之屬。四月初一(5月19日)抵榆林港,添淡水,以水色不佳未能放洋,往距榆林港十餘裏之三丫港觀鹽。又往黎山內地觀黎人居處、風俗,均另有記載於《粵東從政錄》中。在此候天色約六日,始放洋察視各島,與東沙情形相同,並無高山,不過海中之沙洲而已,大小不一。極大者亦不過三四十裏,小者數裏而已。每島均命名刊字於珊瑚石上,建臨時椰子樹屋及桅杆,於島上豎黃龍旗以為標記。曆二十日,始趁好天氣徑向香港駛歸。沿海皆暗礁,危險萬分。且伏波、琛航二船與餘齊年,朽腐堪慮,若非林國祥、吳敬榮二君之老於駕駛,精細謹慎,則恐無生還之望矣。回省後,將在各島采取奇異之物為世人所不經者若幹,呈於安帥及分贈同僚以作紀念。(詳記〈粵東從政錄〉中之西沙島一則)。
9.任庵自訂年譜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